【资料图】
□ 法治时评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针对国内20款市场主流视频、短视频及直播App青少年模式进行测试,发现目前青少年模式基本成为各视频App的标配,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需要引起社会关注。
随着互联网深入渗透人们的生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也在近年来愈发凸显。2019年以来,国内主要视频、直播平台陆续推出青少年模式,对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2020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明确规定,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这就意味着上线青少年模式不再只是平台基于社会责任的自发选择,而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从理论上讲,青少年模式要想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功能限制严格,不会被轻易破解;其二,专属内容池资源丰富,且跟未成年人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相匹配,能够有效满足未成年人上网求知、休闲娱乐需要。不过,从上海市消保委此次调查结果看,部分App深夜时段仍可正常使用,部分平台青少年专属内容池要么内容有限且类型单一,要么分龄匹配度不高,要么干脆没有任何内容,这就使得青少年模式沦为摆设、徒有虚名。
青少年模式是在平台商业利益和社会价值之间所作的平衡性选择,作为平台,不能只对外宣称自家内容储备多么丰富、技术管控和算法推荐能力多么强大,但一面对未成年人时就“哑火”。令人欣慰的是,国家网信办近日表示,今年将要求网络平台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在丰富分龄内容的同时,对时间和功能进行科学限定。这说明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现有青少年模式的不足,并致力于推动该模式真正成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保护盾”。
当然,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平台念好“法律经”和“责任经”,让青少年模式名副其实的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承担起相应责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这样才能更好筑牢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防火墙”。